如果你热爱阅读,我想你一定听说过「单读」。
第 231 期豌豆荚设计奖,我们颁给了这款由单向空间出品的应用。它推崇所有好的写作,无论它关于的是文学、知识、时代还是人物。
和你习以为常的碎片阅读不同,单读的内容往往是动辄四五千字的长文章、半小时的电台、或是十几分钟的完整视频 —— 怎么看它都像是在故意逆着这个时代的习惯做事情。
用创始人许知远的话来说,「你可以通过沉静的阅读、严肃的内容,来聆听这个世界上最清醒的声音」。
「白纸黑字」的纯粹阅读世界
单读的主色调为黑色,寓意取自「白纸黑字」。设计师认为「字」的颜色属性为黑,黑色内敛、沉稳、静谧,这与单读「沉静阅读」的内容定位是一致的。
与大师不期而遇
在单读里,你可能每天都会和博尔赫斯、狄更斯见面 —— 编辑们选择了一些他们喜欢的文学大师照片作为 App 的开屏画面,有时也会根据热点,临时跟换一些有意义的照片,比如刚刚去世的 David Bowie。
单向历:妙不可言的未知
每天第一次打开单读,你会看到一页当天的日历,写着拜伦的诗句或是卡尔维诺小说里的一句话 —— 这就是在读者中已经小有口碑的「单向历」。
你在单读中看到的单向历可能和纸质版单向历的内容不同。对此,单读团队表示「我们会根据 2016 年真实发生的事情灵活调整单向历的内容。毕竟,做这个产品的初心就在于,生活的奇妙在于未知,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提供多一种可能性。」
这个 App,想为你寻找这个时代最好的写作
早上八点,在床上或地铁上,看完一篇奥尔罕帕慕克的新作;
午休时刻,看一段纽约大学新媒体教授 Clay Shirky 的访谈视频;
临睡前,听一段许知远朗读江国香织作品的音频;
「我们希望读者在一天的任何时刻都可以打开单读,可能一共也不会花去半小时的时间,但精神上会比阅读那些碎片化的信息,得到更大的充实。」
很难想象,一个只开发了一个月的 App,在上线第三天就获得 App Store 「优秀新应用」的推荐;又只花了一个月,就获得 80 万用户与数万条互动反馈。
它是「单读」,一款为你寻找这个时代最好的写作的 App。
2006 年初,媒体人许知远和另外 12 位同样供职于媒体的朋友一时兴起,决定「把巴黎的左岸搬到北京的圆明园」,每人出资五万元,创办了「单向街」这个品牌。
在工作之余,他们还希望搭建另外一个平台,可以为读者寻找这个时代最好的写作,把汉语世界最好的写作传递给读者,然后有了「单读」这个应用。从一开始,创始团队就没有太多商业化的想法,也没有预期它能成为一个大众层面阅读的产品。
创始团队里,大部分人都有传统媒体的运营经验,曾经创办和供职于国内口碑不错的杂志,比如《生活》和《三联生活周刊》。相较于纸媒,App 可以和读者进行及时并深入的互动,也更加富媒体化,承载音频和视频内容。
「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」
单读喜欢用毛姆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: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。
单向空间的合伙人张帆告诉豌豆荚设计奖,「阅读世界」是单读的定位,希望人们通过阅读来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,同时也保守我们自己的内心 —— 这也是「避难所」的意义所在。
到目前为止,单读已经汇集了一百多位国内写作者,包括非虚构和虚构题材。他们除了金宇澄、李娟这样的著名作家,还有许多供职于各大媒体的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 —— 这些内容来自于 2013 年开始出版的纸质杂志《单读》编辑部,而单读 App 的编辑团队会再做一轮筛选。
为了更加贴近读者日常的阅读需求、让移动端的阅读更加无障碍,单读 App 里大多是叙事性更强的内容;而更富于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内容,则会出现在纸质版《单读》上,继续维持它沉静、严肃、深刻的调性。
「为阅读服务」的设计理念
「为阅读服务」是单读最重要的设计理念。在设计过程中,单读不断在做减法,防止因为过分繁琐的设计而喧宾夺主,干扰用户阅读深度内容。
在之前几个版本的设计中,首页和文章页的互动、评论、分享功能都在页面上直接展现 —— 但在最终的版本,设计团队为了突出整体的阅读体验,牺牲了一些直接评论等互动功能,放弃传统的「多而全面」,转为尝试「少而简洁」。
在文章页设计上,设计团队尝试了类似杂志的排版风格,突出文章摘要,希望这样的形式有助于用户在移动端阅读长文章时,有清晰的内容分割和阅读体验。
在单读在 1 月 28 日更新的版本中,上线了两个用户强需求的功能:调整字体大小和音频下载。后续的版本在 UI 设计和内容选择上,也会在满足用户需求和舒适的阅读体验的前提下,继续探索。
最后,我们以许知远送给「豌豆荚设计奖」读者的一段话作结:
「我们知道,每日的阅读与收听并不能给大家的日常生活带来饮食、交通、购物方面的便利,可是这些内容对灵魂有共鸣的人而言是另外一种必需品,是永远渴望抵达的精神家园。」